2022年11月7—8日,2022中國農業機械與零部件行業峰會在重慶市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學陳學庚教授作題為《農業機械化是國家糧食根本保障》的報告。
陳學庚院士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國內外農機裝備制造與應用特點,及我國當前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的差距,并強調農業機械化不僅僅是解放勞動力,節本增效,核心點是提高農業產出率,保障國家糧棉安全。回答了新農村怎么建設,新形勢下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
同時,陳學庚院士還在報告中提出了我國農業機械化六大攻關目標。以下是整理出的完整版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
一、扎實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
陳學庚院士表示,農業機械化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跳出農機、發展農機。努力構建“造用配合、機藝融合、開放發展”的新格局。
首先是要實現農機作業、作物品種、栽培模式相互適應、深度融合,形成全程機械化整體解決方案和技術體系。
其次是要加強國外先進農機研發與制造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提高我國現代化農業裝備有效供給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最后是要加強原始創新,加強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存在的瓶頸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
陳學庚院士認為,難題解決很少有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失敗。
二、加快農業機械制造質量的穩步提升
陳學庚院士表示,農業裝備使用可靠性和耐用度不足,是我國農業機械存在的顯著薄弱環節,也是我國農業裝備在國際上話語權不強的主要因素。
特別是基礎性關鍵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術提高,在推進農業機械裝備信息化、智能化進程中,這些基礎問題是首先需要解決的。
對于國內的大型農機企業來說,要把裝備制造中執行標準、工藝、材料等基礎工作做扎實,在這方面還要下大力氣向國內外知名企業學習;對于中、小農機企業,則需要依托制造質量穩步提升,達到保持市場地位、維護市場份額的目的。
當前,這其中也不乏有做特種作物農機裝備的中、小企業,他們不斷將產品做成精品,在技術儲備及戰略布局上,做出了成功的案例。
三、全程、全面機械化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機遇
他強調,當前我國農機行業遇到了市場不斷下滑的空前困難,困難之一在于機械化領域相對單薄。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全程、全面機械化的迫切需求已經充分顯現,必然會成倍地放大市場需求。
對于我國農業裝備企業而言,在穩定發展傳統大田作物全程機械化裝備的同時,還應盡早、盡快重點布局經濟作物、畜牧養殖全程機械化。
四、土地整理是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
農業機械的根是土地,土地整理是我國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最重要環節,土地面積太小、太零散,農業機械化的效率就很難發揮。
據實地調研資料顯示,在實現田間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情況下,美國、英國農田作業畝均動力配置為0.05kW,當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相當于現代歐美、日韓等全程機械化水平時,畝均動力配置將遠高于英美和日韓,唯有加強土地整理,擴大單塊土地面積,方能發揮機械應該具備的效能。
日本、韓國21世紀50年代土地狀況和我國現階段差不多,經過30~40年長期整理,小塊并大塊,精心平整,培肥地力,已經適合農業機械化作業要求,這個過程是無法回避的。
五、加強農業機械化瓶頸需要攻堅克難
隨著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技術的推進,我國農業生產的重點區域、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突出先進適用和綠色生態導向,對節水、節肥、節藥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農業機械,需要重點攻關。
他在報告中表示,大力發展南方丘陵山區農機化及特種加工機械化將成為行業內外的共識。例如,茶葉產業產值已達到萬億,但種植和加工機械程度非常低,是攻堅克難的主要目標。
六、農田殘膜污染治理技術與裝備研發是待突破瓶頸
陳學庚院士在報告中肯定了地膜覆蓋栽培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并且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通過地全國266個試驗點,3160對試驗結果來統計,地膜覆蓋栽培提高作物產量24.3%,提高水分利用率27.6%。但農田殘膜治理工作的不徹底,也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留下隱患。
他表示,治理農田殘膜污染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補貼政策、地膜量化應用、可降解地膜應用、PE地膜機械化回收、回收的殘膜資源化利用等系列問題。
各地需要要做好地膜減量化應用和降解膜應用引導工作,對于覆膜種植產生的效益不是很明顯,而且生長期能滿足作物成熟要求的,建議不使用地膜覆蓋栽培。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