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的“科技創新引領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2萬億元,同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與農業產值之比接近2.4: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7.5%。
具體表現為: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后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關鍵技術裝備不斷取得突破,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建立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標準法規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三產融合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不斷涌現,顯著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
會上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圍繞加工與貯藏、質量與安全、營養與健康、智能與生物制造等領域,大力發展應用基礎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效顯著。
一是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產后減損保供成績顯著。過去10年間,我國大宗糧油產后損失由10%左右降低到6%以下,大宗果蔬產后損失由30%左右降低到25%以下,畜禽宰后損失由10%降低到8%以下。
二是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謀篇布局鄉村產業振興。該院著力組織專家、科研骨干深入“三區三州”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服務,科技助力脫貧攻堅,不斷將技術、信息、服務等要素向貧困地區聚集,奠定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
三是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加工裝備自主自強。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支撐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肯定成績的同時,該院沒有回避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譬如:關鍵酶制劑和配料依賴進口,面臨“卡脖子”問題;產后損耗大,存在技術短板;梯次加工技術缺乏,附加值低;資源綜合利用不足,農產品加工裝備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具體表現為: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后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關鍵技術裝備不斷取得突破,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建立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標準法規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三產融合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不斷涌現,顯著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
會上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圍繞加工與貯藏、質量與安全、營養與健康、智能與生物制造等領域,大力發展應用基礎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效顯著。
一是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產后減損保供成績顯著。過去10年間,我國大宗糧油產后損失由10%左右降低到6%以下,大宗果蔬產后損失由30%左右降低到25%以下,畜禽宰后損失由10%降低到8%以下。
二是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謀篇布局鄉村產業振興。該院著力組織專家、科研骨干深入“三區三州”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服務,科技助力脫貧攻堅,不斷將技術、信息、服務等要素向貧困地區聚集,奠定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
三是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加工裝備自主自強。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支撐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肯定成績的同時,該院沒有回避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譬如:關鍵酶制劑和配料依賴進口,面臨“卡脖子”問題;產后損耗大,存在技術短板;梯次加工技術缺乏,附加值低;資源綜合利用不足,農產品加工裝備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daljy.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