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一方面糧食連年豐收,另一方面水資源約束趨緊,如何加快推進高效節水農業?
近日,記者在河北、陜西、甘肅調查發現,各地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優化種植結構、創新水資源管理制度,走出了一條水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澆地變成“澆作物”,節水灌溉技術落地生根
田疇里鋪了一層綠,河北衡水市武邑縣朱莊村種糧大戶朱同中澆完越冬水,舒了口氣,“1300多畝小麥,兩天多就搞定了。”
田間地頭,一棟棟機井房點綴其間。“澆地刷卡,機井自動放水,咱再也不用白天黑夜守水了。”朱同中說,過去澆地人人上陣,如今十來人就把上千畝地包了。
朱同中采用的是大田滴灌設備,“滴灌管埋在地下,水直接流到麥苗根部,從澆地變成‘澆作物’,每畝地一季用水量從80立方米減少到60立方米左右。”
節水賬連著增收賬。“現在澆地省水省工,發展規模化經營,心里有底。”朱同中和中化現代農業河北有限公司簽訂了托管合同,“田保姆”提供節水品種、綠色化肥、機械化收儲等一條龍服務,再加上省出的水費,每畝地成本減少300多元,而小麥單產從八九百斤增加到1200斤左右。
武邑縣是糧食大縣,地處華北地下水漏斗區。為了破解糧與水的矛盾,縣里鼓勵農民采用滴灌、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全縣農業用水量從2013年的11700萬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9447萬立方米。
“農業是我國用水大戶,2019年我國農業用水量為3682.3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61.2%,有的地區甚至超過90%。”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介紹,當前農業灌溉用水效率總體不高,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0%。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大有潛力。
政策引導,一大批節水技術得到廣泛運用。石羊河流域夾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過去因為無序取用水,石羊河長期斷流,地下水嚴重超采,水退沙進,兩大沙漠幾乎合攏。
節水讓石羊河流域重現生機。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下雙鎮南水村,溫室大棚科技范兒十足。“打開水肥一體機,營養套餐直接‘喂’到根須處,西紅柿苗長得旺,用水比過去少了一半左右,一座棚毛收入有3萬多元。”村民相錄說,購置滴灌設備有補貼,技術指導也跟得上,大水漫灌不行了,必須要走節水的路子。
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局局長康德奎介紹,政府與科研院所圍繞節水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組織專家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全流域完成大田滴灌、溫室滴灌等田間節水改造工程296.98萬畝,2019年石羊河流域用水總量比2006年減少了6.3億立方米。
從大水漫灌到高效節水,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走向集約。水利部發布小麥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推廣一批成熟農業節水技術和產品,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十三五”以來,中央每年安排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重點支持華北平原、西北旱區等地區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2019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至0.559,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以水定產,高耗水的減下來,節水作物多起來
用水之變,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也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
缺水地區如何發展現代農業?一道考題擺在地處渭北旱原的陜西禮泉縣面前。全縣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76立方米左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
老果園30多年了,蘋果品質退化,產量直往下掉,發展啥新產業?“啥不費水咱種啥。”4年前,史德鎮史南村相中了溫室蔬菜。村黨支部書記賀成龍介紹,“水利部門免費配置了溫室滴灌設備,一茬蔬菜每畝需水量僅為十幾立方米,但收入近萬元。”
如今,史南村1200多畝的蔬菜產業園已經建成,村民可通過土地流轉、務工、承包大棚等方式參與其中。“以前靠天吃飯,辛辛苦苦掙不下錢。如今種大棚菜,一年收入能有7萬元。”村民薛備戰承包了兩個大棚,棚內一壟壟西紅柿、黃瓜長勢喜人。
駿馬鎮付官寨村種了260畝耐旱品種葡萄——陽光玫瑰。“葡萄今年收成不錯,直接銷往廣州等地,平均每斤價格16元上下,一級果能賣到40元。”陜西越唐現代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崔婉瑩介紹。
“村子缺水,我們千方百計省水。”崔婉瑩說,“葡萄需水量相對小,基地又配備了水肥一體機,一畝地每次用水量從70立方米降到13立方米。水肥搭配合理,營養更易吸收,長出的葡萄個頭均勻,色澤光亮。”
“我們把節水作為調結構的指揮棒”。禮泉縣水利局局長寧斌介紹,葡萄、櫻桃、石榴等節水品種相繼落地,目前全縣節水灌溉面積達11萬畝。
發展農業要以水定產,量水而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減壓高耗水作物,擴大耐旱作物面積,才能不斷挖掘農業節水潛力。”水利部全國節水辦公室主任許文海介紹。
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特色作物、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等新產業不斷涌現。涼州區清水鎮河西村的溫室大棚里,花開正盛。名揚合作社負責人劉濤介紹,花卉不“貪”水,20多天澆一次,一次只用6立方米,而一畝鮮切花收入能有2萬多元。
該退的退,該轉的轉,一道道田野里的“加減法”,提高了農業用水效率。從2016年到現在,全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由616萬畝擴大到3112萬畝,試點省份由9個增加到17個。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5年累計推廣1.1億多畝。全國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近1.5億畝。
機制節水,協會管水,水價改革撬動節水革命
冬灌時節,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紙屯村的麥地里,不見忙碌的身影,喝飽水的麥苗正為來年返青、拔節蓄勢。
“過去一到用水高峰期,大家免不了爭水、搶水。”紙屯村農民用水戶協會會長李文朝感慨:長長的水管鋪在田里,不停地從井里抽水;泵站、溝渠年久失修,水跑一路漏一路。
地處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元氏縣非常缺水,全縣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有收無收在于水,村民紛紛打井,全村打了70眼井。農田水利設施無人管護、地下水過量開采、灌溉浪費嚴重。
為破解難題,元氏縣成立縣鄉村三級農民用水戶協會。“你澆地我負責,少用有補貼,多用要罰錢。”李文朝介紹,灌溉設施產權歸村集體所有,協會統一管理、維修、收費。
用水戶協會統一規劃,把全村70眼井壓縮到12眼,同時建了1800多個出水口,鋪設了3萬多米地下輸水管道。“出水口建在地頭,村民憑著智能卡澆地,用水量實時顯示。澆地有序了,用水也少了。”李文朝介紹。
目前,元氏縣155個村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形成近800人的基層管理隊伍。通過科學管理,全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17.76萬畝,地下水位年均回升超2米,年均節水超1000萬立方米。
農業水價改革深入推進。元氏縣核定一畝地用水量172立方米,用水超標的,每立方米水價加1毛;節水的,每立方米獎勵3毛5。“村民節水有勁頭,澆地不再大水漫灌,而是用塑料軟管一壟壟地澆,平均用水量減少了一半。”李文朝說。
水價“杠桿”撬動節水革命。江蘇東臺市1452座灌溉站全部實行計量,頒發農業取水許可證243份,年水稻田灌溉節水達1747.8萬立方米。陳明忠說,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從局部試點示范到面上整體推進,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逐步建立,全國改革實施面積累計超2.9億畝。
“農業節水要久久為功。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完善不同農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額,集中攻關和推廣節水技術,發揮市場作用,加強行業監管,形成‘誰節水、誰受益,誰浪費、誰受罰’的機制。”許文海說。
近日,記者在河北、陜西、甘肅調查發現,各地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優化種植結構、創新水資源管理制度,走出了一條水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澆地變成“澆作物”,節水灌溉技術落地生根
田疇里鋪了一層綠,河北衡水市武邑縣朱莊村種糧大戶朱同中澆完越冬水,舒了口氣,“1300多畝小麥,兩天多就搞定了。”
田間地頭,一棟棟機井房點綴其間。“澆地刷卡,機井自動放水,咱再也不用白天黑夜守水了。”朱同中說,過去澆地人人上陣,如今十來人就把上千畝地包了。
朱同中采用的是大田滴灌設備,“滴灌管埋在地下,水直接流到麥苗根部,從澆地變成‘澆作物’,每畝地一季用水量從80立方米減少到60立方米左右。”
節水賬連著增收賬。“現在澆地省水省工,發展規模化經營,心里有底。”朱同中和中化現代農業河北有限公司簽訂了托管合同,“田保姆”提供節水品種、綠色化肥、機械化收儲等一條龍服務,再加上省出的水費,每畝地成本減少300多元,而小麥單產從八九百斤增加到1200斤左右。
武邑縣是糧食大縣,地處華北地下水漏斗區。為了破解糧與水的矛盾,縣里鼓勵農民采用滴灌、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全縣農業用水量從2013年的11700萬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9447萬立方米。
“農業是我國用水大戶,2019年我國農業用水量為3682.3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61.2%,有的地區甚至超過90%。”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介紹,當前農業灌溉用水效率總體不高,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0%。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大有潛力。
政策引導,一大批節水技術得到廣泛運用。石羊河流域夾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過去因為無序取用水,石羊河長期斷流,地下水嚴重超采,水退沙進,兩大沙漠幾乎合攏。
節水讓石羊河流域重現生機。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下雙鎮南水村,溫室大棚科技范兒十足。“打開水肥一體機,營養套餐直接‘喂’到根須處,西紅柿苗長得旺,用水比過去少了一半左右,一座棚毛收入有3萬多元。”村民相錄說,購置滴灌設備有補貼,技術指導也跟得上,大水漫灌不行了,必須要走節水的路子。
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局局長康德奎介紹,政府與科研院所圍繞節水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組織專家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全流域完成大田滴灌、溫室滴灌等田間節水改造工程296.98萬畝,2019年石羊河流域用水總量比2006年減少了6.3億立方米。
從大水漫灌到高效節水,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走向集約。水利部發布小麥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推廣一批成熟農業節水技術和產品,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十三五”以來,中央每年安排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重點支持華北平原、西北旱區等地區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2019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至0.559,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以水定產,高耗水的減下來,節水作物多起來
用水之變,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也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
缺水地區如何發展現代農業?一道考題擺在地處渭北旱原的陜西禮泉縣面前。全縣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76立方米左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
老果園30多年了,蘋果品質退化,產量直往下掉,發展啥新產業?“啥不費水咱種啥。”4年前,史德鎮史南村相中了溫室蔬菜。村黨支部書記賀成龍介紹,“水利部門免費配置了溫室滴灌設備,一茬蔬菜每畝需水量僅為十幾立方米,但收入近萬元。”
如今,史南村1200多畝的蔬菜產業園已經建成,村民可通過土地流轉、務工、承包大棚等方式參與其中。“以前靠天吃飯,辛辛苦苦掙不下錢。如今種大棚菜,一年收入能有7萬元。”村民薛備戰承包了兩個大棚,棚內一壟壟西紅柿、黃瓜長勢喜人。
駿馬鎮付官寨村種了260畝耐旱品種葡萄——陽光玫瑰。“葡萄今年收成不錯,直接銷往廣州等地,平均每斤價格16元上下,一級果能賣到40元。”陜西越唐現代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崔婉瑩介紹。
“村子缺水,我們千方百計省水。”崔婉瑩說,“葡萄需水量相對小,基地又配備了水肥一體機,一畝地每次用水量從70立方米降到13立方米。水肥搭配合理,營養更易吸收,長出的葡萄個頭均勻,色澤光亮。”
“我們把節水作為調結構的指揮棒”。禮泉縣水利局局長寧斌介紹,葡萄、櫻桃、石榴等節水品種相繼落地,目前全縣節水灌溉面積達11萬畝。
發展農業要以水定產,量水而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減壓高耗水作物,擴大耐旱作物面積,才能不斷挖掘農業節水潛力。”水利部全國節水辦公室主任許文海介紹。
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特色作物、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等新產業不斷涌現。涼州區清水鎮河西村的溫室大棚里,花開正盛。名揚合作社負責人劉濤介紹,花卉不“貪”水,20多天澆一次,一次只用6立方米,而一畝鮮切花收入能有2萬多元。
該退的退,該轉的轉,一道道田野里的“加減法”,提高了農業用水效率。從2016年到現在,全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由616萬畝擴大到3112萬畝,試點省份由9個增加到17個。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5年累計推廣1.1億多畝。全國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近1.5億畝。
機制節水,協會管水,水價改革撬動節水革命
冬灌時節,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紙屯村的麥地里,不見忙碌的身影,喝飽水的麥苗正為來年返青、拔節蓄勢。
“過去一到用水高峰期,大家免不了爭水、搶水。”紙屯村農民用水戶協會會長李文朝感慨:長長的水管鋪在田里,不停地從井里抽水;泵站、溝渠年久失修,水跑一路漏一路。
地處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元氏縣非常缺水,全縣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有收無收在于水,村民紛紛打井,全村打了70眼井。農田水利設施無人管護、地下水過量開采、灌溉浪費嚴重。
為破解難題,元氏縣成立縣鄉村三級農民用水戶協會。“你澆地我負責,少用有補貼,多用要罰錢。”李文朝介紹,灌溉設施產權歸村集體所有,協會統一管理、維修、收費。
用水戶協會統一規劃,把全村70眼井壓縮到12眼,同時建了1800多個出水口,鋪設了3萬多米地下輸水管道。“出水口建在地頭,村民憑著智能卡澆地,用水量實時顯示。澆地有序了,用水也少了。”李文朝介紹。
目前,元氏縣155個村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形成近800人的基層管理隊伍。通過科學管理,全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17.76萬畝,地下水位年均回升超2米,年均節水超1000萬立方米。
農業水價改革深入推進。元氏縣核定一畝地用水量172立方米,用水超標的,每立方米水價加1毛;節水的,每立方米獎勵3毛5。“村民節水有勁頭,澆地不再大水漫灌,而是用塑料軟管一壟壟地澆,平均用水量減少了一半。”李文朝說。
水價“杠桿”撬動節水革命。江蘇東臺市1452座灌溉站全部實行計量,頒發農業取水許可證243份,年水稻田灌溉節水達1747.8萬立方米。陳明忠說,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從局部試點示范到面上整體推進,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逐步建立,全國改革實施面積累計超2.9億畝。
“農業節水要久久為功。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完善不同農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額,集中攻關和推廣節水技術,發揮市場作用,加強行業監管,形成‘誰節水、誰受益,誰浪費、誰受罰’的機制。”許文海說。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daljy.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